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其从设想起源到实现全球覆盖,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历程,取得了众多突破性成就。以下是详细介绍: 设想起源理论奠基:1983年,“两弹一星”元勋、“863计划”倡导者之一陈芳允院士,创造性地提出“双星定位”构想,这一方案能以最小星座、最少投入、最短周期实现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为北斗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工程立项:1994年,北斗一号工程立项,在首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的带领下,中国开始走上独立自主建设北斗系统的道路。 发展历程与突破北斗一号系统:2000年,我国先后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建成北斗一号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该系统解决了导航卫星最基本的问题,如供配电的太阳帆板等,实现核心产品的国产化,还首创了120字短报文通信功能,在汶川地震等灾害中成为重要通信手段。北斗二号系统:2012年,北斗二号系统建成,由14颗卫星组网,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定位精度达10米,打破了GPS在该区域的垄断。北斗二号系统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混合星座新体制,攻克了以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其中自主研发的星载原子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北斗三号系统:2020年,北斗三号系统正式建成开通,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组成,面向全球提供卫星导航服务。北斗三号系统攻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自主定轨等关键技术,建立了国产器部件从研制、验证到应用的工作体系,实现了北斗导航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100%。其定位精度提升至2.5米(公开服务),具备星间链路自主运行能力。 全球覆盖的实现技术创新支撑:北斗系统采用混合星座设计,即GEO+IGSO+MEO轨道组合,在亚太地区实现高仰角信号覆盖,抗遮挡能力优于GPS。同时,构建星间链路,通过星间链路,所有在轨北斗卫星连成一张大网,相互间可以通信、测距,能自动“保持队形”,不仅减小地面站规模、减轻地面管理维护压力,而且还使卫星定位精度大幅提高,凭借这一技术,北斗实现了全球服务能力。国际合作推动:2014年,北斗成为国际海事组织(IMO)认可的核心导航系统,2021年北斗短报文服务纳入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此外,还推动3GPP、RTCM等组织将北斗信号纳入5G通信、高精度定位国际标准,目前全球130余国智能手机支持北斗。在“一带一路”国家建设北斗增强站(CORS),通过东盟卫星导航合作中心、中阿北斗中心等区域平台,输出灾害预警、精准农业等场景化解决方案,促进了北斗系统在全球的应用和覆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