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视觉艺术的现代性折射出复杂多样的特征,涉及艺术形式、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是具体分析: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引入与转化:以庞薰琹为代表,他深受欧洲现代主义流派如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装饰艺术等的影响。其作品《人生的哑谜》《地之子》等,将立体主义的几何结构、超现实主义的隐喻象征和装饰艺术的线性美感相结合,同时他还将中国传统装饰图案转换成装饰艺术风格的块面和纯色的视觉语言,应用到商业美术中,体现了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引入与本土化转化。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突破与融合:明代中晚期,中国画的笔墨已超越自然物象,形成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语言体系,如董其昌、徐渭、陈洪绶等画家的创作。近代以来,庞薰琹在抗战时期深入研究中国历代传统装饰纹样与民间艺术,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和现代设计教育嫁接,编纂出《中国图案集》,其《贵州山民图》系列完成了民族风格与现代装饰的范式融合。此外,抗战版画也吸收了民间剪纸和木版年画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创造出既具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回应:晚清至五四时期,美术开启了脱神圣化的过程,返向世俗生活、现实社会,建构出开启民智、表现世俗生活的现实功能。如抗战主题木刻版画,以视觉叙事记录了山河破碎的苦难,成为鼓舞国人团结抗战的重要艺术形式,胡一川的《到前线去》、荒烟的《搜索残敌》等作品,既展现了战斗场景,也反映了后方支援和战争苦难,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艺术观念与功能的转变:以庞薰琹为例,他从早期试图以西方现代艺术推动中国“新艺术”兴起,改造社会沉暮之气,到后来认识到现代艺术应参与到社会生活和美的建设之中,其创办“大熊工商美术社”,开展广告和工艺美术设计业务,体现了艺术观念从单纯的审美追求向服务社会的转变。视觉文化的转型与多元性:慈禧“御容”图像的生产、传播、变异等,是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和本土现代视觉习惯构建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其图像形式丰富,创作主体多元,涉及绘画和摄影、本土创作和跨国合作等,同时还体现了性别流变和图像语义的不断变化,以及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折射出中国早期视觉文化转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