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系列信号释放,表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在加快,具体如下:跨境支付体系不断完善:人民银行与印度尼西亚央行共同启动双边交易本币结算(LCT)框架和二维码互联互通合作项目,这将进一步促进中印尼之间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扩大人民币在双边贸易中的使用。此外,跨境二维码统一网关也已上线试运行,继今年6月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后,7月底跨境二维码统一网关的试运行,将加快跨境支付互联互通,对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产生积极影响。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续签:人民银行与欧央行、瑞士央行、匈牙利央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双边货币金融合作,促进中国与相关经济体的双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根据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6月末,在人民银行与境外货币当局签署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下,境外货币当局动用人民币余额807亿元,显示出互换协议在实际交易中的作用。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保持稳定:根据SWIFT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8月,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保持全球第六大最活跃货币的位置,占比2.93%。尽管排名较之前可能有所波动,但仍保持在全球主要支付货币行列,表明人民币在国际支付领域的地位相对稳定。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覆盖范围扩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业务覆盖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上半年,共处理402.95万笔、业务金额90.19万亿元,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支撑。CIPS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提高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的效率和安全性,为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