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多位知名或资深基金经理卸任在管基金,如广发基金刘格菘、融通基金副总经理邹曦等,同时也有一些基金增聘共管的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变更呈现频发态势。在基金经理变更频发的背景下,整个公募行业正弱化个人光环,具体表现及原因如下: 具体表现团队管理模式普及:“团队作战”取代“单打独斗”成为主流策略。例如,2025年7月,知名基金经理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增聘赵磊为共管基金经理;3月,广发基金副总经理刘格菘在管的产品同时增聘陈韫中、吴远怡为基金经理。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6日,当年以来共有267份基金公告含“增聘”关键词,共计涉及251只基金,其中94只为权益类基金。明星基金经理卸下高管身份:自2024年以来,已有易方达基金、万家基金等公募旗下高管级别基金经理卸任管理岗位,包括张坤、萧楠、黄海等,多位明星基金经理回归纯粹的投研角色,进一步“减负”。公司品牌宣传加强:基金公司开始降低对单一基金经理的曝光率,更多强调团队的整体实力、投研体系的完善等。如中庚基金在丘栋荣离任后,强调自主培养的基金经理团队将继续发挥专业阿尔法,共同管理低估值价值策略产品线。 原因分析监管政策引导:监管部门一直强调持有人利益优先,2022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扭转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发展模式,这促使基金公司调整发展策略,弱化个人光环。行业竞争加剧: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激烈,人才流动频繁。2021年前后,公募基金行业处于扩张期,基金经理队伍迅速壮大,但经过3年期业绩考核,部分人不能胜任基金经理工作,导致人员变更频繁。同时,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公司更注重整体投研实力的提升,而非依赖个别明星经理。投资者趋于理性:投资者经历过市场波动后,逐渐意识到明星经理的超额收益或不可持续,规模无序扩张会稀释收益,而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是基金公司的整体投研实力、风控能力等。因此,投资者不再盲目追逐明星基金经理,而是更关注基金公司的综合实力及业绩可持续性。公司策略调整:基金公司为了降低对个别核心人物的依赖,提升整体投研效率和决策科学性,更加注重团队化、平台化的协同作战,通过增聘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产品,实现优势互补与协同分工,也为可能的人员离职做好过渡准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