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包含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坚韧等要素。心理资本建设正在成为企业必修课,主要原因如下:提升员工绩效:拥有高心理资本的员工能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和挑战,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面对困难时,他们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且在团队合作中更具合作精神,从而有助于提升整体工作绩效。增强员工忠诚度:心理资本较高的员工通常对企业有更强的归属感和更高的工作满意度,更愿意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也更愿意参与企业的培训和发展项目,有利于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促进企业创新与变革: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创新与变革至关重要。高心理资本的团队成员更愿意接受新思想和新方法,并且具备良好的韧性,能够在变革过程中保持稳定情绪,帮助团队渡过难关,推动企业创新发展。顺应政策导向:国家越来越重视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应急预案等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各地也纷纷推出举措,如上海将EAP写入劳动条例,深圳允许心理支出税前抵扣等,引导企业将心理关怀视作生产性投资。降低企业经济损失:相关研究表明,企业投入心理健康预算可减少因生产力下降导致的损失,主动干预的投入产出比可达1:7.3。中国每年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经济损失超过5400亿元,企业加强心理资本建设有助于减少此类损失。塑造新型社会契约:企业心理健康建设实质是在塑造新型社会契约,关乎员工的尊严感与价值实现。当企业帮助员工建立心理资本,能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绽放组织生命力。企业可通过领导者展示高心理资本、营造支持性文化、开展定制化培训、将心理资本纳入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等方式进行心理资本建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