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拙政园近期完成了一项备受关注的景观优化工程:园内80%的竹篱笆被黑色橡皮筋取代,剩余20%作为景观保留。这一举措旨在恢复园林的「原真性」,解决竹篱笆长期存在的视觉干扰、维护成本高及安全隐患等问题。 一、变革背景与动因1. 视觉干扰与景观完整性 竹篱笆最初用于分隔区域、保护花草,但「泛滥」使用导致园林空间被切割,破坏了拙政园「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造园哲学。例如,摄影师拍摄芙蓉榭时,竹篱笆的存在让画面失去了古典园林应有的雅致与连贯感。管理处希望通过去除这些「视觉障碍」,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园林的自然意境。2. 维护成本与安全隐患 竹篱笆易受风雨侵蚀,每年需投入约30万元进行更换和维护。此外,老化的竹桩根部松动,存在绊倒游客的风险。相比之下,黑色橡皮筋年维护成本不足1万元,且具有弹性,触碰时可轻柔回弹,既保护植物又避免尖锐物体伤人。3. 管理思路的升级 此次变革延续了拙政园2019年「垃圾桶减配」试验的成功经验——通过精减垃圾桶数量并加强动态保洁,垃圾清运量骤降90%,游客自律意识显著提升。这种从「刚性约束」到「柔性引导」的理念,促使管理处寻找既能保护景观又能减少物理隔离的替代方案。 二、材料选择与实践效果1. 橡皮筋的「隐形」优势 黑色橡皮筋在视觉上近乎「隐形」,既实现了警示功能,又最大限度保留了园林的完整性。例如,在保留的20%竹篱笆区域,橡皮筋与原有景观自然融合,游客几乎察觉不到其存在。2. 生态与人文的平衡 橡皮筋的弹性特质允许游客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而非完全禁止,这种「有限自由」既符合人类行为特点,又通过信任唤醒游客的自律。内蒙古游客王敏表示:「橡皮筋非常安全,提醒作用也到位。」3. 文化遗产保护的范本意义 此次探索符合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小干预原则」,以低成本实现了景观优化与公众教育的双重目标。专家指出,这一实践「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甚至社会文明水平提升提供了一个范本」。 三、深层价值与社会影响1. 信任契约与公民意识 从竹篱笆的物理隔离到橡皮筋的弹性引导,本质上是管理方与游客之间的信任重建。当游客感受到被尊重时,更倾向于自觉遵守规则,这种正向互动有助于提升社会整体文明素养。2. 园林哲学的回归 古人造园追求「天人合一」,而竹篱笆的刚性隔离违背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橡皮筋的「隐形」设计让空间回归通透,使游客能更深刻地体会园林「步移景异」的美学精髓。3. 可持续管理的启示 拙政园通过「垃圾桶减配」和橡皮筋替代两项试验,证明了精细化管理与公众参与的可行性。这种「以信任换自律」的模式,为其他文化遗产地提供了低成本、高效能的保护新思路。此次竹篱笆退场、橡皮筋「上岗」,不仅是一次材料替换,更是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革新。它既延续了拙政园「师法自然」的传统,又以现代智慧回应了当代管理挑战,最终实现了景观美学、文化传承与公众体验的共赢。
|
|